集大家书法 , 书法家学习创作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学习

行书书法的学习指导系列之十三——行书的临帖方法

0 2021-04-29 14:22:43

摘要:  行书书法的学习指导系列之十三——行书的临帖方法

临帖的步骤、方法和要求,应该说对具备不同书法基础的人都得有所不同,不同的个人经验在方法、步骤上也是会有差异的。这里所介绍的临帖步骤、方法、要求,是对初学者来说的,是从严格练习基本功角度出发的。为了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又要求有一定的速度和效果,就得讲究方法。其具体步骤、方法是:

   1.解散结体学笔画

  行书中有笔画和连笔,有各种形态,在临习全篇以前,要就单个字进行分类练习。这种分类,可以分笔画,也可以分偏旁。按笔画分的如点、横、竖、钩、撇、捺、挑、折等各类笔形。按偏旁分的如 “言”、“忄”、“氵”、“木”、“亻”、“宀”、“阝”、“辶”、“扌”、“金”、“口”等各类部首。这种分类笔形与部首的练习,一是有比较,练时印象深;二是单个练习,注意力集中,不会顾此失彼。目的是在临写全篇以前,对范帖的结体、用笔先有所研究、熟悉。分类以后,先用双钩摹出(可以用铅笔,也可用毛笔),现在也可以用复印的办法,分类进行练习。如对《兰亭序》中例字的笔画分析,于曙光先生在《天下第一行书》中作了一个归纳,现录下来作为参考。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笔法。2.分段临摹打基础

  在分类个体练习之后,可以进行分段和全篇的临摹。开始临摹,分段字数可少一些,然后逐步增加,直至分段临完全篇,才能扎扎实实地把基础打好。分段临摹如何进行呢?

  第一,对临。对临时要求,先弄清笔法,即笔的运行、笔势、起、收、使转、转折及笔画的形态。下笔以后,用笔要符合或要像范帖的形态和笔势笔姿,要对照范帖检查所临作业,反复进行练习,直到准确为止。实际上这也解决了结体问题。在弄清和掌握熟练笔法以后,再把注意力转移到结体和章法上来,看结体的紧密程度,收和放,上字和下字之间距离呼应、联系等,还存在什么问题,并再临几遍。在对临过程中,在脑子里不断加深对字形、写法的印象,甚至闭起眼睛即会在脑际出现字帖中的字形。对临阶段,普遍容易产生的不足是临摹者观察往往不细致,对范帖的点画形态只看个大概就下笔了,写出来也只能似乎相似,但极不准确。其次是也许感觉到了,但由于用笔还不熟练,表现不出来。所以对临得好,需要时间,需要方法。初临帖,宁愿慢一些,但也要扎实一些。开始似乎慢一些,但经过几段临摹以后速度会快起来。切记“欲速则不达”。

  第二,背临。背临的目的是为了创作的需要。许多人临摹了很久范帖,但一旦离开范帖就不会写了,在创作时就用不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他们在对临时只是依样画葫芦,临摹时不记忆。

  背临是为了促进记忆,所以对临阶段就要一遍一遍地加深印象,理解和记忆范帖用笔和结体特点,通过一遍一遍的背临就完全掌握了。当你临完这个帖时,你也就基本掌握这家的书体了,创作起来就不会感到困难。

  第三,意临。临范帖的意趣,不完全求形似,但又不能完全离开范帖,得存原帖的一定意趣,又有自己对艺术的意趣的追求。如王铎临柳公权帖,虽然临的是《淳化阁帖》中柳公权的《圣慈帖》,但从结体到笔法,渗进了王铎的意趣和风格。意临是介于临摹和创作之间的一种手段,也是临摹的最后阶段,它要求意临者具有一定的艺术见解,并且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传统的技法。如果没有具备这种条件,意临就达不到目的。

  对临、背临、意临在实践过程中,不可能截然分开,有个螺旋形提高过程,但注意力、时间等方面必须有重点,不可乱了步骤。乱了就会事倍功半,看起来似乎进度快,实际效果不佳,反而慢了。这里要提醒的是,一家帖都未真正熟练,就去临另外的帖,朝三暮四,最后哪家帖也未真正掌握,这显然是很难提高自己水平的。

     更多内容请下载:集大家书法app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