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书法临习要过六关 一、过好中锋关。何谓中锋?东汉书法家蔡邕曾说“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使笔锋在点画中间运行,这便是中锋。“作书贵用中锋,是千古不易的定论
书法临习要过六关
一、过好中锋关。
何谓中锋?东汉书法家蔡邕曾说“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使笔锋在点画中间运行,这便是中锋。“作书贵用中锋,是千古不易的定论。以前我对对中锋用笔的概念只有一些肤浅的感性认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例如,往往对自己所写的字,点画边缘出现一边整齐光洁一边带有锯齿或一边墨色较浓一边较淡、立体感不强的现象百思不解。后来,在临习过程中,严格地按中锋用笔的要求进行。经过一段时间临习,无意中发现以前的现象逐渐消失了,立体感增强了,点画也浑凝圆劲、秀逸含蓄了,才真正地体验到了中锋用笔的感受。随着临习的逐渐深入,自己对中锋的认识也随之加深了。我发现,中锋用笔固然很好,但除篆、隶得保持笔笔中锋外,楷、行、草字如也笔笔中锋的话,是否会缺乏一种意趣、情采。带着这个疑虑,为了进一步的分析和学习,我查阅了一些书藉和名家的论著,才懂得对任何事物都不可机械地去套用的道理;明白了“正以立骨,偏以取势”,随心所欲,千变万化的中锋与侧锋用笔的辩证关系。
二、过好藏锋关。
所谓藏锋就是起笔用逆锋,收笔用回锋,把笔尖藏于笔画之内,写出来的点画坚劲挺拔,给人以含蓄、浑劲、沉着的感觉。藏锋在篆、隶、楷中尤为重要,篆、隶点画几乎笔笔藏锋。因此,藏锋必须训练与掌握的笔法。写字时是随笔而入, 以致写出来的字处处露锋,点画到处棱角突出,存在许多断笔,形如折木,点画 处处棱角突出,毫无浑劲、沉着、含蓄可言。当开始临习汉 隶《张迁碑》时,颇感吃力。面对困难,自己狠下决心按照藏锋用笔的 基本要领进行苦练,终于在一个月后由原来感到吃力到基本适应,起笔收笔从不习惯到习惯,基本上通过了篆、隶的藏锋关。 当临写《颜勤礼碑》时,一开始写出来的字怎样也无“颜”的 味道。是何原因?经过观察和分析,发现主要是起、收笔未能做到藏锋?横画尤其是长横和垂露竖成不了“枯骨”状,长撇体现不出“蚕头燕尾”等效果。问题找出了,关键的就是按楷体的点画起收笔的藏锋要求进行练习,找出规律,练出感觉,使之成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与法帖相似的点画来。点画写象了才能求得字的像,字写像了才能写出法帖字体的神来,才能真正入帖。后来在临习的过程中也悟出了藏锋与露锋是一对孪生兄弟,一个字中往往藏与露是相辅相成的,该藏则藏,该露则露,藏露结合字就会具有自然、优美、生动的神采和韵味。
三、过好提按关。
笔画的粗细变化是在提按动作中完成的,提按是写好点画的关键。刘熙载曾说“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指出在运笔过程中提按的连续性和必要性。书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按交换的过程。笔锋在纸上运行时,一直是通过提按的交递,再加上轻重、缓急的丰富变化,这样点画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才能产生美妙的韵味与鲜活的形象。如果写出来的字线条粗细一致,就会与硬笔字无异,毫无神采与美感。这是点画缺乏提按所致。按易掌握,难在提上,一笔而成的而又按提交递就更难。为了使自己更好地掌握提按的技法,在临习《书谱》时自己选定了一些基本上是一笔而成,且提按交递特点较明显的字来练习,如“晋”、“者”、“岂”、“鹤”、“置”、“质”、“资”、“绍”、 “湿”、“弊”、 -等。同时也注意对某些轻入重按又轻出的点画的训练,如类似柳叶形的撇画及轻入重按收笔的捺画等。经过训练来掌握这些范字和点画的提按规律、特点。
四、过好转折关。
“转折”在书法中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转”是用笔写出圆转回旋、没有方折棱角笔画的笔法,其要领是,在转的关节处笔不停驻下来,只有提按的变化,没有折、顿的处理,“如折钗股”,是篆、行、草中运用最多的笔 法。“折”与“转”相反,是写出方的点画方法。折法,多运 用于义方笔书法的起笔处(楷字藏锋起笔的手段)、收笔处以及 横画和竖画的交接处。此法多运用于楷、隶书中,行、草亦时有所见。在练习“转”方面,自己主要选出《书谱》中特点较明显的字如“思”、“回”、“因"、“过”、“物”、“习”、“胡”、“力” “翠”的上部、“翰”和“题”的右部、“墙”的右下部、“奇”下部等进行练习。同时,也注意某些转画中保留折意方面的训 练。“转”是行、草尤其是草的最基本的写法,“转”法掌握好了,才能一笔将草字写出来,才能写出草字奔、飞的势态针对“折”的练习,我特意选出《颜勤礼碑》、王羲之《圣教序》中带有“长横”、“田”、“门”、“贝"、“一”、“日”、“月”、等的字作为范字按“折”的要领进行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过好速度关。
运笔的急缓在书写中是至关重要的。运笔的急与缓是形成作品不同风格和产生节奏、韵律变化的主要原因。落笔迟重取其雄厚,急速方能流畅、遒劲。运笔的急与缓须有机的结合,方能获得更理想的效果,否则,一味迟重则失却神气,一味急速则失却形势。认为 “快”才是熟练的最好体现是错误的。认为“草书”的本质就是快更是不对的,我在学书之初就是以这样的错误来实践的结果怎样也写不出原法帖的“形”,更谈不上“神”了。在苦恼中痛定思痛,经过一番思考,悟出了书法的速度是有急缓之分的,字体不同、点画不同其书写速度是不同的,我们在临习时只有贴近其原帖字的书写速度和节奏,才能得其“形”、“神”。一般来说,篆、隶、楷体的书写速度相对慢些,行、草的速度则要快些,横画、撇画相对快些,竖画、捺画则要慢些, “能急不愁缓,能重方能轻”,经过反复的训练,随着书写中对急缓运用对节奏方面逐步熟练,慢慢地进入到“随心所欲”运用较自如的阶段。也就会领悟到“能速而速,故以取神,应迟不迟,反觉失势”的道理。
六、过好轻重关。
用笔的轻与重,直接影响到作品的风格、特点、艺术效果。用笔轻者,令人感到轻松、秀丽、和雅、飘逸;用笔重者,则会给人以沉着、拙重、凝炼、浑朴之感。用笔的轻重,主要基于“力度”的大小,而这种力度则完全取决于运笔时力度控制上。这种力度是毛笔之毫锋与纸相磨擦产生的使人感觉出来的力度。笔不虚,则欠圆脱,笔不实,则欠沉着。专用虚笔,似近油滑;专用实笔,又会滞笨。从运笔技巧来说,其轻重、虚实是一对统一、对立的矛盾,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谓虚实相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苦练中达到善使笔锋。为了更好的善使笔锋,在临习中,须十分注重用笔锋运行,把握其虚实、轻重的分寸。辅之以往高执笔杆,运用悬腕力、臂力推动笔锋向前铺毫运笔;十分注意笔笔以锋用力送到底,例如“撇”画及类似“秋”“火”的最后一笔。经过刻苦训练,在点画线条的力度和质感上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以上六个方面的用笔要素不是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书写的过程中很好地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