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崔树强草书在所有的书体中最具有表现力和抒情性。始于实用,终于艺术,从而完成了从语言符号到心迹的华丽转变。草书的这种“无用之用”,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草书在所有的书体中最具有表现力和抒情性。始于实用,终于艺术,从而完成了从语言符号到心迹的华丽转变。
草书的这种“无用之用”,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也凸显出中国书法的写意精神。
草书的自由精神,可以让人们了解到“平淡天真”的中国艺术的基本性格。 然而,现代社会“有用性”的价值观念早已渗透到书法教育实践之中。“无用”的艺术,却以“用”为衡量标准。以技巧为目的,重“技”轻“道”,忽视了支撑艺术、灌溉艺术的那颗“心”的培养以及一种精神的熏陶,导致过多的以艺术技巧为对象来加以考察和体认,创作有时沦为技巧卖弄和精巧制作,这样就逐渐偏离了艺术根植人心的传统。
要想在书法中重新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精神,就需要从单一的物质和技术的“有用性”中解脱出来,更多地去触摸历史上曾经达到的有深度、有厚度的永恒性的智慧资源,从而淡化那种纯功利的、“有用”的生存状态,追求一种艺术的、自由的、“无用”的价值观念。
从全国第五届草书作品展览来看,一方面可以看到很多作者对于技巧的精熟把控,但过分熟,就意味着精巧过度,就太注意雕琢和制作;另一方面,取法对象的趋同,带来了技法表现语言的单一和大同小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草书发展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