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古籍刻本用字,基本分为两大系统:一种是手写体,即软体;一种是匠体,即硬体。明正德之前,皆用软体。明正德之后,多用硬体。宋人写字,多学唐代书法家欧阳询、颜真卿和柳公权等,故宋刻本的
古籍刻本用字,基本分为两大系统:一种是手写体,即软体;一种是匠体,即硬体。明正德之前,皆用软体。明正德之后,多用硬体。
宋人写字,多学唐代书法家欧阳询、颜真卿和柳公权等,故宋刻本的字体,多含有这些书法家字体的笔意。
宋代的浙本多用欧体,宋代建本多用颜体,而宋代的蜀本却在颜体之中糅进了柳体的笔意。元人刻书“多用赵松雪字体”,后世多称作“元体字”。赵松雪即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
明正德之前,袭承元风,字体多用赵体。但“自正德,嘉靖以降……字体亦一变而为方体字,僵硬呆滞。万历以后,字体又一变而为横轻直重……天启、崇祯,字体又一变而为狭长的横轻直重字样。”
清刻本的字体,早期仍是明末硬体字,康熙到乾隆初年,在硬体之外,又流行软体字,多请名家书写。乾隆中期以后,主要为明中期匠体字。约在道光之后,就很少有软体字的书刻了。
中国传统典籍虽然已经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但是作为一个普通的设计工作者我不得不说传统典籍上很多优美的字体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光大,今天书法集公众平台分享一些漂亮的传统典籍字体。以飨读者,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