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书法 , 书法家学习创作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资讯 > 艺术评论

学习书法 要经常举一反三

0 2022-01-24 15:54:49

摘要:  人的本身素养和能力可以大致分为两种,即理性思辨能力和感知体认能力。而人与人的相处,又是一种融洽于社会的能力。这三种能力只可以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却不可以偏废。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人的本身素养和能力可以大致分为两种,即理性思辨能力和感知体认能力。而人与人的相处,又是一种融洽于社会的能力。这三种能力只可以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却不可以偏废。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艺术侧重的是感知体认能力,而若缺乏理性思辨,则容易流于妄想。数理哲科若仅仅训练理性逻辑,也容易流入死板和僵化。而若只有自身之完善,不懂得交流与传承,也会进入一种执着和迟滞的状态。

中国文化中,书法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形态。书法是中国文字为载体的,是文明文化直接的书写状态,而在其之上,又以笔墨的造诣建立了一个充满流动性生命性的艺术载体。书法既有理性又有感性,是具有综合性的文化形态。

故而书法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征,熊秉明先生曾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书法的修习过程即是一个人的身心提升的过程。而所有的学习,不论文理还是哲艺都有四个阶段。即“精、通、透、化”。

精: 制心一处

任何学习,首先要做到的是制心一处,即集中精力去沉浸于学习之中,掌握规律和核心方法。古人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学习书法,则此时需要掌握核心的技术,进行磨炼。同时还需要炼眼,在审美上打好坚实的技术。

不论是学习数学还是艺术,都需要首先“精”,一方面了解学科本身的系统构成另一方面是让自己集中心思,从思维和认知上与此学科系统印合。将自身体悟与所学之科目协调。此时的学习,不能有太多妄想,要做到“虚心”,否则便成为了障碍,很难有所印合,无法带动起来。

学习书法,则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笔法,进而在临帖的过程中体会方法的运行操作。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发现和了解自身问题,不断的纠正。这个过程更多的是了解边界和运行规律。

通: 举一反三

通,则是要举一反三,理解规律之后,在实践中去衍生发展,进而更深层的体认规律。老师的演示是其中之一,而学生则需要由“一”而知“体”,进而在“用”的层面展开,即为“三”。

书法在临帖的时候不能因为模仿而陷入了一种固定模式。而需要自己接触创作,在实践中验证自己对笔法的掌握程度和对所学法帖的理解能力。即是用创作的方式去观察自己的状态。

我们平时总说“精通”,其实这就是纵向认知和横向验证的一种结合判断。到了这个阶段,其实就可以说是“会”了。自身边界和规律的体认,在实践情况中得到了验证,且能扩充应用的边界,则说明依然可以运行所学的“系统”。

凡是学习,能够“举一反三”才能说是会了。只能模仿别人,还不能说会了。那种状态很有假象,合理的是被模仿者,而并非自己。“通”是一种对规律的进一步认知,然而这个深度还有相当的空间可以挖掘

透: 明意了妄

如果说“精”是一种纵向的学习,“通”是一种横向的体认。那么“透”则是有一个层面的“纵向”体悟。“精通”之后,可能会对自己产生一些错误的判断,这是因为此时已经达到了自洽,容易自满,即内心没有了“余裕”。

这时候的学习,需要进一步的整合思维结构,老师的作用非常重要,且有时候是需要“当头棒喝”的提醒。这时候的老师已经不仅仅是规律讲解和经验示范,而是要有一种更宏观的视野重新构建学生的思维认知结构。

教师有两类,一种是循循善诱,侧重方法,构建学生思维方式的;另一种是自身学养丰厚,侧重内容,向学生传授自己经验的。有前师而无后师,难成大器;有后师而无前师,只是奴仆。

在书法学习中,这个阶段则如同“出帖”,从过去的模式中走出来,结合自己积累的学养,重新构建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和特点。这个就需要明其真意而了却妄心与执着。这时候往往要消解自认为的“成熟”,要“返璞归真”,甚至去向儿童学习。

宋代政黄牛曾说:“我喜习儿童字,以观其纯气也”,这个阶段是需要勇气的,要打破自己的惯性思维模式,重新去了解儿童,去掉成人的思维模式,反观自己的童年状态。

儿童和成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儿童充满了可能性,而成人则需要固化可能性,成为稳定性。儿童在人格性格上的不平衡状态,是一直受师长纠正的。故而,要求儿童的性格人格,其实是一个近乎完美的状态。儿童阶段接触的学科也是一生中最广泛的。

而如果在儿童阶段没有纠正成功,在成人阶段就不能说那是错误,而是固定性格和处事风格。比如儿童脾气不好愿意发怒,则会看到很多“解决办法”的课程。而成人这样则会被认为是一种性格。

所以刚成年的人和父母这时候会有争吵,父母会认为你还是孩子还应该纠正。而成年人的标准是要确认自己的个性的。

成人的社会其实是更宽容的,个性的问题不会有外在判断,而是因为这个产生一个与周围环境的势。认同这个固定性格和人格,则其人生就是以此标准,制订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和环境融洽的体系。除非成人能够自省,否则没人会去否定你。

成年之后,可以不断自省,不满足于自己固定性格和风格定性的,认为自己依然可以如儿童一般可以不断改变,依然体察自己不足的,这是具有初心的对自己有要求的修炼之人。

成人师法儿童,不是追求无拘无束,也不是追求把问题看简单的童心无邪,而是追求儿童的可能性和可变性,让自己永远有成长空间。即重新获得“余裕”,而更有空间去成长。

化: 妙用无迹。

“透”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在纵向上需要重观童年的自己,在时间线上重新捋顺一个规律,重新打开一个发展空间。而下一步,则又要开始深层次的“横向”铺陈了。“通”之后的学习状态,已经开始不仅仅是“独善其身”,而有了向外了解趋向。

到了需要“化”的时候,才发现,这时候的进步,则需要去传播自己所学,则是要有教育者的责任。不论任何学科,到了这个深度,最终都变成了一种传承和教学。即演化到了教育者的层面。

教育不是简单的经验传递,因为自身修炼和传递系统本身是两个系统。自己学会,是一种清醒的明觉,而传递给别人,使所学之不断绝,则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责任。而只有这样,才会让自己有更高的提升。

《礼记·祭统》曰“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这时候需要去“明且仁”要学会“成就他人”。

唐代李子卿《水萤赋》说:“览於心乃止水之常静,烛於物靡传薪之无絶。

自己会了,状态是“览於心乃止水之常静,传递给别人,让别人会了而且要继续传递下去,是“烛於物靡传薪之无絶”。自己修炼是做到水一样,是追求永恒。而教育传承则要像火一样,是用心点燃。二者通融,才能水火既济,上下相通,阴阳和谐。

经常看到的是,自身学习者只会把自己经验强加给对方,而不是用足教育之智慧。这其实是还困在之前的境界里,而真正的教学和经验传递非常不同,需要有智慧,这两个看起来是一件事,其实是两件事,是水与火的区别。

所以,自身学习,能到达水之境界,而让这个水滚沸则下面却需要火。教育是传递火种,对被教育者来说是循环的开始,而教育者来说,则是一个轮回的最后阶段。故而不论东西方还是古代现代,教育都变成了一种火种的传递和比喻。

威廉·巴特勒·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普罗塔哥拉说:大脑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炬”

冯友兰说: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

教育,是一种动人的传承。薪火相传,以心传心。学习的真正境界,是树立自我,成就他人。从开始的独善其身,到了火种传承的兼济天下。人的学习境界就是这样的一个循环,从被教到教人,才完善了这个回圈,让自己在奉献中不断提升。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