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书法 , 书法家学习创作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资讯 > 艺术市场

拓展艺术管理教育

0 2023-04-23 09:04:57

摘要:  新的专业和学科,艺术管理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筚路蓝缕的探索实践过程。20年来,中国艺术管理教育与学科发展经历了从借鉴西方,到文化自觉和自信的演变过程。目前,中国的视觉艺术管

新的专业和学科,艺术管理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筚路蓝缕的探索实践过程。20年来,中国艺术管理教育与学科发展经历了从借鉴西方,到文化自觉和自信的演变过程。目前,中国的视觉艺术管理学科发展已初具规模,不仅持续为中国的艺术与文化机构输送大量国际化专业人才,而且对中国的文博事业、艺术品市场、艺术产业及园区发展等领域形成了学术引领,并在国际艺术管理教育交流平台中发挥积极影响作用。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艺术管理人才,关系到文化艺术长远发展大计。如何从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展望新时代的艺术管理教育专业建设?近日,由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第四届全国视觉艺术管理教育大会,以“面向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艺术管理”为主题,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深化学科建设、培养新型人才,打造艺术管理中国学派等命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探索建立艺术管理高等教育

的中国模式

艺术管理学科是20世纪60年代从哈佛大学商学院起步,随后在欧美发达国家迅速发展的新学科,发展至今有60多年的历史。中国艺术管理高等教育的起步要追溯到中央美术学院创办这个专业开始,可以说,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建设的20年,也是中国艺术管理教育从起步到发展的20年。从2002年在美术史系设立艺术管理教研室,到2006年组织召开首届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年会,设定年度研讨会制度;2008年,牵头成立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2015年,中央美术学院第八个专业分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成立;再到2019年,中国第一个艺术类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获得教育部批准并招生,历经20年的开拓创新与学术积淀,浸润于中央美术学院百年专业美术教育经验与成果的艺术管理,已构筑完成以本科、研究生教育为基础,专业高端人才培训为拓展,“产学研用”一体化并行发展的特色教研体系。 

梳理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和学科建设的历程,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分享了20年来艺术管理高等教育的中国模式:第一,明确了视觉艺术管理的学科建设方向是多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新的独立学科,明确了以艺术学为主,管理学为辅,而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相关学科都应被纳入艺术管理学科交叉建设的视野。第二,分步设立了视觉艺术管理的学科内容与范畴,研究方向顺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细化。第三,构建了艺术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本科是培养“专业的被管理者”,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专业的管理者”,乃至艺术机构和行业未来的领导者。第四,提升艺术管理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打通学界和业界,紧扣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强调专业区域建设的直接参与,对新兴产业的强劲支撑以及对社会建设的反哺。  

“从最初的‘两史一论’(即中国美术史、世界美术史、艺术概论)基础课程,到如今的‘两院一所’(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国家艺术与文化政策研究所)视觉艺术管理高精尖学科建设新格局,再到自主研发的‘虚拟策展实验项目’(国家级)和‘博物馆美育课程虚拟实验项目’(省部级)的全国应用与推广。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代表的中国艺术管理学科已经从20年前被动的接受者和引进者,逐渐成为了全球艺术教育的参与者,并具备了可以借道超车,成为世界领先学科的可能性。”余丁说。

从共同体建设和人才需求

特质谈创新

事实上,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不少艺术院校在筹建艺术管理专业时,往往会面临师资队伍紧缺,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单一以及不能链接社会需求等方面的问题,对此,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于2018年第13届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年会上提出“艺术管理共同体宣言”,并于2020年发起成立“长三角艺术管理教育联盟”。作为长三角地区艺术管理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研究机构,该联盟借助学科优势,凝聚区域内艺术管理教育领域的相关行业同仁,通过区域艺术管理教育集群与创新共同体的打造,对接“内循环”大势,突破地缘、文化、城乡和行业藩篱,以互联互结的智慧,搭建长三角地区艺术管理、美术教育领域人才、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  

在学科系统建构上,中国美术学院打造艺术管理专业中国特色,努力构建“国美模式”。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主要通过艺术管理、艺术教育、艺术鉴藏三个专业的建设推进教学改革。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原副院长、教授单增介绍:“从课程板块来看,整个学院设置含有基础课、专业课、下乡实习、各类项目实践(包括专家学者的系列讲座)及毕业设计等多个板块,丰富而全面。我们以此为主要框架进行课程设置,同时在学科建构方面提炼一些核心或是主办课程,比如通过打造‘金课’、线上线下融合的管理模式以及聚焦艺术管理和各个门类之间的关系,并联动院校之间的合作,特别是长三角地区院校有机合作,来推进社会艺术机构和管理一线的专家学者与课程联动。同时,我们希望通过文化政策的研究和资本的促进加快发展,在城乡文化建设中,把我们的教学研究成果转向为社会需求,从而达到提升全民美育的目标。”

清华美院的艺术管理专业是在硕士研究生层面上展开的,对于艺术管理课程设置问题,在清华大学有不同的语境。清华的艺术创作、艺术研究和艺术管理人才是在一个更为开放的知识体系中培养的,学生可以选修不同学院和专业的课程,也能获得众多实习、实践和创业机会。学院目前和经管学院、苏富比艺术学院联合开展了一个艺术管理联合培养项目,也取得较为丰硕的人才培养成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管理项目负责人章锐一直致力于艺术管理新实践模式的探究,她指出,要重视学生艺术观的培养,从“术”到“艺”,要培养一种思维,即拓展实践边界认知。“艺术管理者最核心的能力就在于艺术观的建立,对于艺术本身的认知。在理论知识外,要让学生体验创作的思维,补充更多产业一线的实践经验、艺术家的世界观及海外艺术管理前沿动态,并在教师指导下将习得的产业经验通过真实项目去消化、吸收,使学生获得具体、微观的艺术管理实践经验,形成实践方法论。”章锐强调,艺术管理实践的教学目标不应局限于实施和完成,而需更多地通过创造力探索艺术管理实践的新形态。总之,艺术管理实践教学是知识“外放”的过程,只有教学者转型为引导者、学生从接受者变成参与者,才能在实践中重识“实践”,进而走向“新实践”。

显然,艺术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简单地从创作到欣赏的过程,而是依赖于一个更为复杂的系统,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本科基础教学部主任周青将其称为“艺术世界”。  

以艺术史为例,中央美院的本科教学侧重于对学生形象记忆和读图能力的培养,以艺术世界的视角,让学生形成对艺术史从趋势到风格以及文化意义等方面的整体了解和阐释。也就是说,除艺术史中经常会谈及的对题材、风格、技法等知识的掌握和了解之外,还要从艺术世界来进行切入,比如与同时期的收藏、展览、批评、市场的关联,比如从展览的视角怎么看待艺术史,从艺术史的视角如何看待展览,进行多角度的切换,如此,在讲述艺术史的时候便能更多的与艺术管理的专业特性相关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央美院在建构艺术管理本科教学的时候,实际上是从艺术世界中的各个角色、场所以及运动规则来倒推教学路径的,同时,也非常重视从学生毕业路径的统计、就业情况的调查,来反哺教学监管和调整教学构架。”周青说。

批判问题意识与

在地服务意识

如果说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成立的艺术管理系对标的是一种全球性视野,目标是构建中国的视觉艺术管理体系,那么,四川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的建立则更加趋向一种区域化、在地化,所遵循的是四川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创作与理论构建所生成的内在逻辑。作为中国最早一批成立视觉艺术管理专业的艺术院校,四川美院艺术策划与管理专业经过20年的摸索,逐渐由学科导向转为需求导向,以“立足西南,聚焦当代,介入现场,服务社会”为主要专业特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艺术批评与策划、艺术博物馆、艺术机构、艺术市场、艺术媒体、创意产业等方向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依托自身的学术传统——当代艺术创作与批评实践相结合,四川美院的艺术策划与管理专业突出艺术批评与展览策划的优势,四川美院艺术人文学院艺术策划与管理系主任李庚坤说:“学院对于策展和批评的保障是非常充分的。新老校区都有丰富的美术馆展陈空间,专门用于教学和学生们的策展实践,除了现实空间之外,我们还积极强调数字化转型进行虚拟策展实践。此外,四川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一直活跃在批评的第一线,20年来,在批评的场域我们从未缺席。比如2006年举办“卡塞尔文献展50周年——移动的博物馆”全球巡回展中国展及学术研讨会。2013年举办首届青年批评家论坛,2015年举办第三届中国批评家论坛以“台湾现当代艺术状态”为主题,近几年,我们尤其关注西南地区,特别是成渝双城经济圈艺术管理的发展,紧扣在地性。”  

艺术管理学科是否能培养更具现实性和批判性的人才?在中央美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刘礼宾看来:“作为艺管人,必须具有批判精神和充满问题意识的大脑。现在高校有很多艺术介入乡村的计划,但艺术真的介入乡村了吗?还是仅仅给乡村提供了一种装饰,乡村生态究竟意味着什么?只有把一种批判意识、深入思考的问题意识引入艺术管理学科中,才能孵化出引领型人才。”  

同样是区域化、在地化,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在艺术管理的培养方向上,围绕 “新海派”美术教育理念,结合教学和社会实践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联动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上海大学博物馆以“艺术社区”为课题展开跨学科合作,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还与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开展“文教结合”,建立艺术管理教学实践基地,成立“上海美术馆学研究中心”。  

当然,中国的艺术管理专业主要设在艺术院校,因此,有优势也有不足,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指出:首先是在艺术学上有优势,在管理学上有不足。在课程设置上,与文艺创作的关系比较密切,但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应用统计与受众调查、公共关系管理、区域文化产业管理等领域比较薄弱。其次,提供给学生的实训平台还不够多,学生的实战能力还不够强,理论研究做的多,实践项目做的少,科技发展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教学的融合度还不够高。对此,范迪安建议,多从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需与急需角度作分析,在教育教学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上,要放开视野、打开思路,形成体现时代之进的思维导图、建设蓝图。  

正如此次论坛的主题“面向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艺术管理”,中国的艺术管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国家建设、贯彻落实文化强国战略,践行“艺术为人民”理念,要让艺术真正走向人民、贴近人民、融入人民,而这正是每一位艺术管理者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