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书法 , 书法家学习创作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家 > 于 群

于 群

年代:

于 群介绍

于 群

于 群 1971年出生。现为福建省书协会员、厦门市书协理事、全国移民管理系统文联书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19年9月考入厦门大学艺术学院书法专业,师从博导陈胜凯教授,2022年6月硕士研究生毕业。
 

 

评说赵之谦

 

□于 群

 

关于赵之谦,在众多褒贬不一的评价当中,近代书坛巨擘沙孟海先生的一句话显得与众不同:“他也是取法邓石如的。不过他没有邓石如那般魄力,所以他的作品偏于优美一方面,拙的气味少,巧的成分多,在碑学界,也不能不算一种创格,虽然有好多人不很赞重他。”
首先,我们认真加以解读,沙老这段评价不是夸大渲染、以至毫无保留的溢美之词,更不是志趣不同,甚至带有偏见的无情指摘,字里行间充满着冷静、理性、中肯的分析和判断。他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客观地指出不足,其间递进、转承的含意,几乎可以延伸作为赵之谦书法的定性之辞。原因有三,其一,在明晰取法对象的基础上,直接点明“没有那般魄力”的不足;其二,客观分析书风审美取向以及“巧拙”分布关系,直击要害,一针见血,同时也为接下来的结论定下基调;其三,明确在碑学界的范畴指出赵书虽然“偏美”“偏巧”,但仍可以“创格”而位定书史,最后客观地补充说明存在的不同意见。
其次,我们细细加以品味,沙老这段评价中的“创格”一词,出自清代赵翼《瓯北诗话·苏东坡诗》,意为“新的风格或法式”。这其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新的”,强调的是在当时金石盛行、碑学兴隆的背景下,赵之谦在碑帖融合的道路上,有别于其他碑派书家、开创性的独特书风,值得充分肯定。二是“法式”,换言之是“样式”。在艺术范畴提到所谓“样式”,我们自然可以引申到绘画史上以“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确立的曹仲达的“曹家样”和吴道子的“吴家样”。沙老选用“创格”这样的词汇,应该说是给予了赵之谦书风极高的评价,其中所要表达的不是“风格”一词可以达意的。由此可以进一步看出沙老对于赵之谦“用宛转流丽的笔子写森严方朴的北碑”的公允评价和充分认可。即便如此,在给予高度肯定的同时,“也不能不算……”“虽然有好多人不很赞重他”,这些话语的语气,多少还是流露出了沙老的谨慎与保留。此外,沙孟海先生其他对于赵之谦书法的评论比如“半生寝馈于魏齐碑版,使尽气力,用柔毫去摹拟刀刻的石文,转锋抹角,总算淋漓尽致”“带头使用毛笔摹习刀痕,千辛万苦,可想而知”,几乎可以认为是对赵之谦书法委婉而不失严厉的批评了。
最后,在引申上述评论基础之上,全面综合分析赵之谦艺术,基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赵之谦无疑是近代史上一位艺术全才,不仅绘画独树一帜、开宗海派,篆刻融合浙晥、自立门户,还精于经学、地志、金石。多种学识融会贯通、相互激荡,使得赵之谦成为晚清艺术巨匠、一代宗师。特别是其书法,以传统帖学温文尔雅、畅达秀丽的审美意趣,参以碑铭刻石刚猛坚毅、拙厚古朴的笔法结体,独具匠心、别具一格,开创了一种雄浑婉丽、朴茂典雅的书风,取得了开创性的巨大成就,其书法的历史定位毋庸置疑。但是我们也应理性地看到他的局限。其中最本质,也是后世争论最大的,其实恰恰也是其自我矛盾之处,就是在书法审美意趣上,他一生追求“拙乃笔之尽境”“书以不学书、不能书者为最工”的理想,最终没有在自己的笔下完全得以实现,却被后世基本认定为书风偏巧、偏工、偏柔美,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不能不说是赵之谦的最大遗憾。

 

 

 

 

 

 

作品欣赏

 

 

行书断虹条幅

 

 

 

行书《入党誓词》条幅

 

 

 

 

行书少年横幅
 
 
 

 

行书性在小品

 

 

 

 

行书孟浩然 《晚泊浔阳望庐山》横幅


 

相关作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