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写到颜真卿,主要是写他的政治事业,写到他的书法,只有三个字“尤工书”。更尴尬的是,唐代书法理论家窦臮在《述书赋》里盘点了45位唐代书法家,里面有徐浩,却没有颜真卿。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写到颜真卿,主要是写他的政治事业,写到他的书法,只有三个字“尤工书”。更尴尬的是,唐代书法理论家窦臮在《述书赋》里盘点了45位唐代书法家,里面有徐浩,却没有颜真卿。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到了宋代,宋太宗组织刊印了大型集帖《淳化阁帖》,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里面又没有颜真卿,不过这回徐浩也没有。
事实上,颜真卿在后世能有那么高的地位,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有两个大腕迷弟。
这两个迷弟就是,欧阳修和苏东坡。
欧阳修在《笔说·世人作肥字说》里写到:
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随与纸墨泥弃者,不可胜数也。
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必宝也;杨凝式以直言谏其父,其节见于艰危;李建中清慎温雅,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
岂有其实,然后存之久邪?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唯贤者能存尔,其余泯泯不复见尔。
在欧阳修看来,古代写字好的人多了去了,要想被后世铭记,一定是这个人本身就很优秀。
像颜真卿,哪怕他字写得不好,传到后世,人们也会拿它当宝贝。
今天,我们回顾书法史,可以发现多数书法家都是贤哲,这并不是说古代的贤哲都很擅长书法,而是说只有贤哲的书法能流传下来,别人的传着传着就没了。
如果说欧阳修是从传播学角度切入,那苏东坡就是以书法家的身份发表评论。
在《东坡题跋》里有这么两条:
● 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 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魏、汉、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乎!
苏东坡是坚定的颜吹,说颜真卿在书法史中的地位就像杜甫在诗歌史中的地位。
是的,乍一看,颜真卿的书法,和王羲之不是一路,但这种变革是值得肯定的,你不觉得颜体里有一种“雄秀”吗?
有了欧阳修、苏东坡等大人物的肯定,颜真卿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不断走高。
但在这个上坡路里,偶尔也有下行的趋势。
比如元代书坛第一人赵孟頫就在给友人王芝的信里说:
近世,又随俗皆好颜书,颜书是书家大变,童子习之,直至白首往往不能化,遂成一种臃肿多肉之疾,无药可差,是皆慕名而不求实。尚使书学二王,忠节似颜,亦复何伤?
赵孟頫在这段话里倒没有说颜真卿的书法好或不好,他只是说颜真卿是“书家大变”。
学颜真卿学不好,很容易“臃肿多肉”,这毛病还很难改。
所以赵孟頫建议,应该向二王学书法,向颜真卿学忠节。
到了明代,“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杨慎在《墨池琐录》里说得更狠:
书法之坏,自颜真卿始,自颜而下,终晚唐无晋韵矣。
至五代李后主,始知病之,谓颜书有楷法而无佳处,正如叉手并足如田舍郎翁耳。
李之论一出,至宋米元章评之曰:颜书笔头如蒸饼,大丑恶可厌。又曰:颜行书可观,真便入俗品。
米之言虽近风,不为无理,然能言而行不逮。至赵子昂出,一洗颜、柳之病,直以晋人为师,右军之后,一人而已。
杨慎先是找了两个前辈:
南唐后主李煜吐槽说,颜体一点也不好,就像个叉着手、并着脚的庄稼汉一样。
到了宋代,米芾也吐槽说,颜体入笔跟馒头一样,又大又难看,颜真卿的行书还不错,楷书就是垃圾。
之后杨慎说,虽然米芾这个人近乎疯癫,但他的评价还是有道理的。
杨慎认可赵孟頫的实践,觉得他以晋人为师,王羲之之后就是他了。
不过,虽然有赵孟頫、杨慎这些声音的存在,
但到了今天,颜真卿基本已是书法史的第二号人物,第一号当然是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