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书法 , 书法家学习创作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资讯 > 艺术评论

学习礼器碑的重要性 隶书国展里蚕头雁尾的消失

0 2022-06-10 16:53:14

摘要:  有那么一段时间,国展里拥有完整“蚕头雁尾”的隶书作品变得越来越少。甚至孙伯翔先生在全国第三届隶书展评审后直言:“我对你们写隶书的,把尾巴(雁尾)都剁掉,很有意见!”这源于多数人认为带有“蚕头雁尾”的隶书会显得很俗,容易“程式化”,投稿的作品难入评委法眼。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

有那么一段时间,国展里拥有完整“蚕头雁尾”的隶书作品变得越来越少。甚至孙伯翔先生在全国第三届隶书展评审后直言:“我对你们写隶书的,把尾巴(雁尾)都剁掉,很有意见!”这源于多数人认为带有“蚕头雁尾”的隶书会显得很俗,容易“程式化”,投稿的作品难入评委法眼。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

在去掉隶书的“蚕头雁尾”之后,人们便开始了“异化”隶书的进程,投稿时为了吸引评委注意,刻意去营造“炸裂”的视觉效果。

最终成型的作品不用看传承,也不讲究笔墨,不去考虑审美,只需做到“新奇”这一点,你就赢了。

但我们不能为了夺人眼球,为了强调“个性化”书写,就要置未来之路于“凶险”中而不顾。

泰坦尼克号本来是可以安全抵达纽约的,但投资者为了抢占头条新闻,想提前一天到港引起轰动,他们马力全开,结果遇上冰山傻眼了,因为船体太大躲避不及,所以一千五百人葬身大海。

好在中书协及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提倡“回归经典,正本清源”,以期望恢复当代隶书创作中纯正的汉隶“血统”。

怎样才能抓住隶书的“本质”,怎样才能通过隶书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我的隶书学习应该往那个方向发展?我该怎样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好的隶书作品有什么标准?怎样才能在国展中脱颖而出?

如果你把上面的问题搞透彻了,成功将是迟早的事。

那么要回归“汉隶血统”就不得不提《礼器碑》。《礼器碑》是刊刻于东汉永寿二年(156年)的一方碑刻,又称"韩明府孔子庙碑"等,无撰书人姓名,属隶书书法作品,现存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礼器碑》为圆首碑,碑身高173厘米,宽78.5厘米,厚20厘米。碑阳末3行及碑阴、两侧刻有104人姓名及捐款钱数,与《乙瑛碑》《史晨碑》合称孔庙三碑。书法上,其笔画瘦劲且有轻重变化,结体紧密又有开张舒展,捺角粗壮斜行,长波尾部尖挑,风格质朴淳厚,是东汉隶书的典型代表,书法价值很高,历来被金石家、书法家奉为隶书楷模。

一、《礼器碑》瘦劲而富有弹性的线条

《礼器碑》的特点是瘦硬刚健,高古典雅,历来被推为“汉碑”第一。清王澍《虚舟题跋》云: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

通过学习《礼器碑》,我们首先要着重训练细线条的弹性和力度,这中间的窍门就是一个“活”字,要通过一步步的专题训练,掌握书写要领,关键在于运笔时的速度、角度和力度的配合。

解决《礼器碑》的笔法问题之后,它的清劲秀雅、肃穆超然的庙堂气象就能流淌在你的作品中。

二、《礼器碑》的临创转换

如果你掌握了笔法要领,但还远远够不上创作,相比其它书体隶书更强调“厚积薄发”,这其中就包括了“熟练”运用。

因为有太多同学不会运用,这中间还要进行单笔训练,然后是“创作式”临帖,比如重组章法、选字临习、做墨色变化等。

切忌不要习惯性“通临”,这样无针对性的训练对提高隶书的创作水平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三、《礼器碑》风格隶书的投稿

投稿参展不是一般的创作,很多人对创作的认识并不深刻,以为创作无非是在纸上写自己挑选出来的文本内容而已。

抱有以上观念创作作品投稿肯定石沉大海,国展作品的创作需要设计作品形式;需要将各个技术细节加以“量化”;还需要在“技术”展示中融入自己的审美和创意,包括作品主基调的确立,各技法元素的融合,形制方面的打磨等等。(本文来自网络,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