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书法 , 书法家学习创作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资讯 > 艺术评论

读兰亭集序 乐而忘忧乐极生悲

0 2021-12-24 15:55:30

摘要:  《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之一行书”,其书法、文字、文风获得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知识分子的高度认同。本文主要结合王羲之的经历进行综合分析,兼论语言思想魅力。可以发现,《兰亭集序》被无数人欣然接受是可以理解的。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之一行书”,其书法、文字、文风获得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知识分子的高度认同。本文主要结合王羲之的经历进行综合分析,兼论语言思想魅力。可以发现,《兰亭集序》被无数人欣然接受是可以理解的。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1、特殊的时点以及人物

如果只是独立浏览这一篇文字,未必能读出许多的味道。这篇文字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人物,是作者作文基础,不可不重视。

首先是时间,永和九年是指公元353年。作者在文章的开头,点名了这一年。难道毫无意味?据说,鲁迅每每痛批某一社会问题或现象之时,在文章的开头会写明发生在某某年某某月日,以强调之。例如《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开头的第一句话便是“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这是指刘和珍、杨德群被段祺瑞政府杀害后,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两君开追悼会的日子。

从永和九年前的政治社会环境也可以看到一些线索,当时的晋穆帝司马聃不过10岁左右,过去十年左右,东晋朝政由褚太后掌政,先后由何充、司徒蔡谟、会稽王司马昱等辅政。这也意味着朝政中的权力中心是变化的,格局是破碎的。而且这个期间,东晋朝廷发动的两次大规模北伐都没成功。

从作者的境遇变化也可以窥见一二。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羲之对时局的评价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今外不宁,内忧已深。”具体是,对北伐感到悲观,多次反对北伐不被听取,以及对国内东方发生饥荒问题难解而感到无力。

或因如此,在348年,在京师任护军将军(掌武职选用及中央军队)的王羲之不愿意在京师(今南京)任职,请求外放到宣城郡(今安徽宣城)未果。直到3年后,49岁的王羲之才得以外放,担任右军将军(朝廷禁军将领之一)、会稽内史(相当于今绍兴市市长),回到会稽。这种情况下,没有再出现前些年不少人催逼他担任其他官职的情况。永和九年的时候,王羲之五十三岁,可以说刚刚从不得意的政治生涯中获得一定的身心解脱。

再说地点,会稽。会稽都是晋元帝之子,会稽王司马昱食封之地。该地与王羲之的人生息息相关。在328年,25岁的王羲之担任会稽王友(王府属官,掌侍从游处,规讽道义),当时司马昱时年八岁,这一段经历达六年之久,是王羲之从政的起点。

一来,王羲之在会稽有一定政治积累,由于与司马昱有交情,活动也可以较为松弛。二来回归故地,能不使人生出无限人生感慨,产生对时间、生死问题的思考?例如《兰亭集序》谈及的“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等。

再说人物。《兰亭集序》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据悉,参加“兰亭雅集”的“赋诗者“二十六人”,不能赋诗者“十五人”,汇集了谢安谢万兄弟、孙统孙绰兄弟等据说是全国的“军政”名流,合为四十一人。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实际上是一群不屑于官场的名流子弟。以当时三十三岁的谢安、谢万两兄弟为例,均是屡次推辞为官,并在会稽悠游隐居。

据《晋书·谢安传》记载:“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王羲之在这样一群人之中,能不感慨?

2、乐而忘忧,乐极生悲

从上文的分析来看,《兰亭集序》所写的故事应该是王羲之走向新生活,新希冀的集中展示。画面里充满阳光明媚,自然天成的景象。

时间是“暮春之初”,也就是三月上旬。众人聚集兰亭的首要目的是“修禊事也”。修禊是古代的基本祭祀之一,《后汉书·礼仪志》解释说:“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南朝梁学者刘昭作注说:“韩诗曰郑国之俗,三月上巳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除不祥。”这一祭祀想必对于王羲之别有一番意味。

具体地点有两方面的景致:“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里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比“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先强调的景致,这是值得注意的。因为按照一般的修禊,主要是在水边。为何偏偏选择了一片山林之中?

在东晋时期,知识分子的圈子里盛行老庄哲学,而山林是有别于闹市、朝堂的富有特殊意味的地点,满足了隐居、修行等需求。这种对世俗场合的有意回避,也可能体现在“流觞曲水”这一活动中。作者说“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或许也会有避开“丝竹管弦”之意。

作者对于当时发生的盛会没有加以细致的描写,而是一笔带过,也是值得注意的。随后紧接着的是夹杂景色描写与思想云游的一段话。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仿佛电影镜头从当时的活动场面徐徐往上拉升,场景越来越小,直到成为一个点。这段描写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盛会风采的一种精神体验,未必是完全写实的。

以上文字写出了作者乐而忘忧,精神沉浸在大欢喜之中。接下来的部分则道出人在这种气氛中的反思。反思为两点,一者感叹人生在世的更为本质的存在状态,即“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兰亭集序》)

意思大致是人与人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是在室内,面对面畅谈胸怀抱负。有的是寄托在爱好的事物中,不受世俗之见的约束。虽然人与人的情况各有不同,但遇到自我所喜爱的事物,沉浸其中便忘记了衰老。——这应该人在这一生中抛却其他一切人为的标签的存在,无论穷富、美丑、男女、年龄大小等等。让人想起荷尔德林的一句诗:“人,诗意地栖息”。现在要想获得这样的境界,是很难的。

但作者很快谈及人对于爱好的事物也会感到厌倦,继而发出叹息。并且联想到人生命运在不由得自己控制的情况下,走向消亡,更是生出无限的感伤,充满对生命的留恋,对死亡的困惑。在《兰亭集序》中则有如下的表达,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在后文又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令人若有所感,顿生感伤。

在如此场景中为何生出如此的悲伤呢?可以推测,此前在政治上的胸怀抱负就是这厌倦事物之列。但更深层次的可能是人性的本质。如果继续往人性的深处挖掘下去,可能是厌倦、无聊、痛苦。类似的观点,早就被中外先哲谈及,比如叔本华说过“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摆荡”。这样来看,作者对这兰亭修禊的盛事也可能会感到厌倦。

3、反思老庄,一股清风

郭沫若在《〈兰亭序〉与老庄思想》的文章中,如此写道:“兰亭修,是在暮春游乐,既在饮酒赋诗,又未时忧国,而却突然以老生常谈的‘死生亦大矣’而悲痛起来,这是无病呻吟的绝顶了”“这明白地在反对庄子……‘齐彭殇’之说,则见《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以此来质疑《兰亭序》非王羲之所作,以及不符合东晋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