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书法 , 书法家学习创作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资讯 > 艺术评论

中国书法的时间性 信之自然不得重改

0 2022-01-27 16:46:14

摘要:  书法具有时间性,故而书法有两个关键原则,一个是笔势笔顺,一个是不可重改。秦李斯《论用笔》 中说:“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回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用笔的时间性原则,而且着重强调了对时间性的尊重,即不得重改。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书法具有时间性,故而书法有两个关键原则,一个是笔势笔顺,一个是不可重改。秦李斯《论用笔》 中说:“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回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用笔的时间性原则,而且着重强调了对时间性的尊重,即不得重改。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中国文化是一个侧重时间性的文化,是以时间为本位的世界观甚至价值观,中国人关注养生,其实是关注在四季变化中的不同应对策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中国文化认为“万物皆变”,天变地变人变道亦变,故而人要调节自身以应万物。这个和古希腊的“万物皆数”正好相对,“数”即为可计算的,为抽象而来;而“变”又称为易,是以感为体,以卦为象,是意象所得。

“易”的时间性

中国文化的时间性更多的体现在其核心的“易”上,其经典之祖即为《易经》。易,表示变动,其甲骨文写法一部分表示太阳,另一部分表示阴影,本身即时间变动性的画面。可见,时间性的灵活智慧对中国文化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东汉王弼曾说:“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是故,卦以存时,爻以示变。”——《周易畧例》。 可见,中国人最早了解世界的方法以及因此而形成的的思维方式,都是时间性的。

时间不是死板的,而是流动的,所以书法在书写过程中忌讳重复涂抹,即不可破坏其时间性。而一幅书法作品若整体“气息”不畅,则不可以说是好作品,这也是时间性的一种美学考量。时间性带来了一种灵活性的,随机性处理问题的智慧方式。《易传》里也记载: “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随·彖》)

我们常常说要“与时俱进”,而这句话也来自《易传》“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损·彖》)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文言》) 即表达要随着时间流逝对变化的情况进行应对,否则即落后。

而“动静”“气韵”“阴阳”等中国美学哲学的关键概念,也都是以时间作为主轴而展开的。“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彖》) 中国智慧的核心“道”也具有时间流动性,道的永恒并非在于静止,而在于恒长的时间。

“道”的时间性

《道德经》里对“道”的描述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这其中“周行而不殆”“逝”“远”“反”(返)都是表示了道的时间性特质。追求道,并非追求一个空间性的静止的东西,而是要跟上节奏与之共频。中国道家的“万古长春”,佛家的“成、住、坏、空”,都是一种时间观。而如果修炼者错把这种时间追求看做静止的、结果的、空间实有的,都会被师父不断纠正。

因为道是时间的,运动的,故而道的规律即其时间的运动规律,而非空间的移动规律,虽然表现出来的形是空间运动,而中国人所关心的智慧则是内在的时间变动轨迹。能做到“因时而变,审时度势”的才叫智慧,所以《系辞下》中说“变通者,趣时者也。”

追求时间性,审时度势,这种过程中的状态调整,恰恰也都是书法所要求的素质,如同崔瑗在《草书势》中说:“几微要妙,临时从宜”。对中国艺术和中国思维的很多误解,其关键点即在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关注上。

学习书法,不能仅仅把汉字字型的空间性当做学习的全部,如果这样,就是美术字的学习状态,而如果把书法创作当做了一种“空间意识的排布”则是一种设计思维,和书法创作的时间意识正好违背。因为从古至今的书法家,写的时候考虑和感受的都是线条的时间性流动,而绝非空间性的布置。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